創意的誕生總是能帶給產業全新的活力。今年的Heimtextil大專院校競賽(Heimtextil University Contest)持續受到關注,來自12個國家的44名優秀學生為紡織產業帶來了卓越的全新構想。最終,由Kateryna Basiuk(瑞士)、Eszter Nagy(芬蘭)和Birke-Katharina Weber(德國)榮獲獎項。
由左至右:Birke-Katharina Weber、Eszter Nagy、Kateryna Basiuk。source:Messe Frankfurt Gmb
本次競賽的評審團由來自學術界與產業界的6位專家組成,包括倫敦藝術大學研究員Laetitia Forst、阿爾托大學紡織品設計教授Maarit Salolainen、盧塞恩應用科學與藝術大學紡織品設計教授Tina Moor、歐洲紡織技術平台秘書長Lutz Walter、紡織公司Zimmer + Rohde資深設計師Svenja Bernhold,以及布料製造商Mitwill Textiles專案經理Saman Khodabandeh。
Heimtextil負責人Bettina Bär對競賽的國際影響力表示欣喜:「產業唯有透過多元視角的合作,才能有效應對轉型挑戰。」
色彩的自然根源:MycoColors
因染色過程中產生的嚴重污染而得到啟發,來自柏林魏森塞藝術學院(Weißensee Kunsthochschule)的Birke-Katharina Weber在研究專案《MycoColors》中,探討了從蘑菇中提取紡織染料的創新方法。
source: Messe Frankfurt GmbH / Birke-Katharina Weber
大多數的合成染料具有毒性和致癌性,對生態系統造成危害。因此,尋找天然無汙染的天然染料已成為迫切需求。
MycoColors以真菌為基礎,創建了一個可最佳化且可持續培養的染料替代方案,同時她也進一步擴大真菌類型和萃取方式的探索,擴展染料的色譜範圍。
這一過程從自然中收集目標真菌,並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培養,經過營養供應和環境條件的優化來模擬自然生長環境。同時,MycoColors針對選定的真菌採用生物反應器中的液態培養技術(bioreactor submerged cultivation),實現工業化應用。
source: MycoColors
靜音與美學的結合:Silent Canvas
瑞士盧塞恩大學(Lucerne University)的Kateryna Basiuk在研究計畫《Silent Canvas》中,深入研究了如何利用回收紗線製作出美學與功能性兼備的吸音裝置。她的靈感來自飛蛾翅膀的超聲吸收微結構,該結構被Neil等人在在2020年的研究《Moth wings are acoustic metamaterials》中證實在聲音吸收領域具有極高的應用潛力,例如建築和航空領域。
source: Lucer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她以再生材料結合針織技術,再現自然結構,並達到永續發展目標中的SDG12(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以及SDG17(促進目標實現的夥伴關係)減少廢棄物的產生。
Kateryna Basiuk補充,作品使用的紗線主要來自回收的丹寧布料,透過研究證明,再生紗線不僅能滿足聲音吸收的需求,還能保有高度的美觀性,實現功能性與視覺性的平衡。
source: Lucerne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and Arts
光與空間的對話:Lumen Collection
芬蘭阿爾托大學(Aalto University)的Eszter Nagy將紡織品帶入了光與空間交織的領域。她的《Lumen Collection》利用多層結構和切割技術(fil-coupe),結合天然材料,展現紡織品作為光影膜的多樣可能性。
她的兩件作品《Lilla》和《Duo》各具特色:前者用亞麻緯紗編織出雙層結構,當光線照射時,長浮線的部分就會在布料中顯現。
Eszter Nagy作品《Lilla》。Source: Eszter Nagy
後者則是採用雙層編織的單一布料,利用切割技術將其分開,兩塊布料的圖案設計吉祥成了相輔相成的負片圖案。當布料疊加作為窗簾時,光線就會穿透不同的區域,產生層次分明的動態視覺效果。
Eszter Nagy作品《Duo》。Source: Eszter Nagy
此外,她也在本次展場上帶來了作品《Off-grid》。根據光源、織品放置的角度以及觀察者視角的不同,《Off-grid》會帶來不同的視覺效果,包含透明感、光澤感和色彩的變化。
Eszter Nagy作品《Off-grid》。Source: Eszter Na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