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燭先機 2019時尚業態趨勢預測〈下〉 ─ 產業的蛻變

2018/12/28

資料整理=林怡萱

接續上篇 洞燭先機  2019時尚業態趨勢預測 ─ 謹慎面對大環境的隱憂、消費者的質變 由大環境與消費者層面的分析,本篇將由產業面分析2019時尚業態,以全新的形式面對未來的一年。

 

  • 產業的蛻變:自我顛覆•電商爭奪戰•按需生産

1. 自我顛覆

年輕消費者對新奇事物的偏好,以及數位科技和社交媒體的進步,加速新一代小型新興品牌的誕生,也推動傳統品牌開始重整自己的商業模式、形象和産品,以應對消費者對品牌忠誠度下降、對不斷增長的新穎需求。
根據麥肯錫調查,年輕一代消費者更有可能追隨初露頭角的新興品牌。新興品牌通常透過品牌推廣、溝通布局來挑戰時尚產業的原有慣例,也往往能更為靈活,更有效地接觸年輕族群。
與此同時,社交媒體也為這些新興品牌提供助力,讓這些“挑戰品牌”更容易破壞市場。包括Emily Ratajkowski、Selena Gomez和Rihanna等新興品牌,都擁有110萬Instagram粉絲追蹤數,擁有大量名人代言,線上銷售額占其品牌銷售額80%。
而面對這群成長快速、善用社交媒體與電子商務的新秀品牌,一些傳統品牌也正在自我嘗試突破以應對這樣的局面:

 

圖片來源:Burberry官網

 

 

  • Burberry在Riccardo Tisci擔任創意總監後,勇敢捨棄經典,創造全新logo和monogram。
  • Hedi Slimane擔任Celine創意總監後,在Instagram上推出了新logo,並採取大動作改變了原有的品牌的標誌性設計美學。
  • 更多的傳統品牌正在轉向街頭精神,以創造一個更酷的形象,並在他們的人才戰略中反映出這種精神。例如Louis Vuitton於2018年找來Virgil Abloh擔任創意總監,而Virgil Abloh以其破壞性的街頭服裝品牌Off-White而聞名。

 

圖片來源:Celine官網

 

自2017年起,高級時尚品牌就開始與街頭名人進行廣泛的合作,重塑品牌形象,如今此一趨勢看似已達高峰,但我們預計它在未來將仍持續存在。此外,我們也在時尚界看到更多其他形式上的突破與變化,例如,一些品牌正捨棄傳統的時裝周日程,並效仿街頭品牌常用以小規模而頻繁的“drop”式上新發表方式,以稀有限量的飢餓行銷方式營造商品價值,對此我們也預計將會有更多的知名品牌跟隨。

 

圖片來源:截圖自Moncler Instagram、TPG

 

  • 法國羽絨界精品Moncler企圖齊聚時尚界天才的Genius計畫,首發上市系列就是與日本潮流界大師Hiroshi Fujiwara合作的聯名作品,6月上市當月即成功推升品牌無償媒體價值(EMV)43%。
  • Burberry宣布推出“B Series”,將於每月17日24小時定時限量於Instagram、LINE、微信及Kakao的品牌官方社交通訊媒體上獨家販售。10月17日首波開賣的B Series商品,為限量款中性白色T恤與平針織布長袖運動衫,胸口飾有Tisci與英國平面設計師Peter Saville合作的TB(Thomas Burberry)Monogram圖騰。
  • 奢侈行業聯名潮牌是最近屢試不爽的玩法,Comme des Garçons在2018下半年成立的18個副牌CDG,除與諸多潮牌聯名,也大玩CDG Logo設計。在CDG的官網,CDG也表明每月換新貨,同時還會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出售庫存。

 

圖片來源:截圖自Burberry Instagram


一些知名品牌正藉由推出加速器和孵化器,吸收最先進的科技或想法,同時在更加可控的環境中測試新方法。與兼併和收購相比,它們更靈活,風險更小,可以進行實驗並加速提供業務的創新模式。
例如法國奢侈品集團Kering(開雲集團)與新創平臺Plug and Play合作推出一個名爲“Plug and Play – Fashion for Good”的創業加速器,一同挖掘具環保概念的紡織業新星。
LVMH集團也推出La Maison des Startups創業加速器計劃,計劃以全球最大的初創企業孵化園區 STATION F為基地,每年贊助50家初創公司,投注於人工智慧、增強現實(AR)和物聯網領域技術開發。

展望未來,傳統品牌將以下列三種方式持續自我更新:①為保持競爭力,知名品牌也將走上創新之路,並利用併購、加速器和創新實驗室快速跟上新模式。②採取較傳統營運模式更為敏捷的工作方式,例如簡化供應鏈,加快產品上市速度。③副牌將擔任集團中的實驗性角色,使品牌能夠在維持母品牌精髓下持續創新。
綜合而言,時尚品牌必須學會更願意調適自己,採用更靈活的商業模式、供應鏈和配銷通路,但又不喪失你的品牌個性。

 

 

2. 電商爭奪戰

電商市場競爭激烈,各家廠商紛紛透過收購、投資或是內部研發,從加值服務和創新技術著手,爭奪領先優勢。
在去年的報告中,我們強調平台是消費者購物的主要入口。例如,Amazon是美國最重要的服裝零售商,佔市場份額超過8%,印度最大電商平台Flipkart更獨佔印度所有在線時裝銷售額的40%。而且平台無論在便利性、更多元的細分市場,以及自有品牌的推出上,都持續地深耕發展。
然而由於市場成熟以及競爭加劇,單靠用戶帶來的盈利增長潛力開始飽和。平台未來勢必需要透過專有技術與知識實現多樣化的商業模式,以豐富消費者和商品。
此外,電子商務企業的利潤也普遍低於線下實體企業,在這樣的狀態背景下,大型電子商務企業正戰略性地增加新型態服務。例如:

  • 阿里巴巴收購印度物流公司XPressBees,補強整個價值鏈的結構,同時積極投資新科技,旨在提高效率並增強客戶體驗,包括納入不同的支付方案Paytm、Kakaopay,和人臉辨識科技SenseTime。
  • Flipkart投入數億美元構建新的AI解決方案,包括利用AI加速地址的辨識及除錯,補救印度落後的地址系統,以及藉助AI抽檢商品降低居高不下的退貨率問題。

 

圖片來源:Farfetch官網

 

但並非所有人都需要合乎大型平台的物流、速度、搜索模式,也有平台在不同層面著手,如在情感、企劃、信任等方面上建立區別,也同樣能繼續占有一席之地並發揮自己的作用。

  • 德國時尚電商Zalando的目標是希望建立一個最能滿足消費者的入口平台,成為時尚界最大的串流服務公司。該公司收購AI初創企業,並將重點放在四個關鍵領域:分類搭配、需求生成、數位體驗、便利。
  • 時尚精品購物平台Farfetch的Black & White商家解決方案,讓品牌和設計師能利用這項程序接口將其庫存整合至Farfetch的銷售和物流平台,打造位於Farfetch主站的網店,也能利用其程序引擎構建獨立電商網站。今年4月Farfetch也啟動了他的Dream Assembly科技加速器,並於7月收購中國數位科技初創公司奇智睿思(CuriosityChina),後者的優勢在於利用社交媒體,尤其是微信,以聊天機器人進入一對一對話式商務領域,瞄準個別用戶並建立關係。

展望2019年,我們可能會看到相關和類似的商務系統大量出現,競爭也更加激烈,大平台正努力成為消費者和品牌的首選,這可能會導致併購浪潮。如果電子商務平台仍專注於零售利潤而非加值服務,找不到自己利基點,那麼倒閉消失是可預見的。

 

 

3. 按需生産

自動化與數據分析使新一代初創企業能夠更靈敏的按訂單生產。對此,大量生產業者也開始效仿,以更快地響應趨勢與消費者需求。未來,即時生產的增加、庫存的減少,以及小批量生產週期,將是重要的趨勢。
過去,設計和生產經常是一個漫長而繁瑣的過程,從企劃到將產品推向市場往往需要近一年的時間。而如今社交媒體的興起,某種程度上意味著現在趨勢有很多是可以由消費端建立的,而非零售商和編輯獨斷。
過去,採購、生產和銷售都取決於設計師和買家對未來消費者需求的預測。產品在傳統的“季節”中生產和銷售,但現在,採購、生產和銷售都是因應客戶需求。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能夠響應不斷變化的需求,並相應地量身定制生產,方是王道。

 

圖片來源:Sharecloth官網

時尚正在經歷一場巨大轉變,產品將根據消費者實際需求“拉入”市場,而不是基於所謂的最佳預測來“推動”。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按需生產存在正面和負面影響。從好的方面來說,它需要較低的資本投入,並導致較少的庫存和更大的靈活性。較短的周轉週期可以減少需求的不確定性,並實現可持續的小批量生產。
然而,由於批量較小,生產成本通常較高,如非近岸生產,運輸成本亦較高。
儘管如此,包括Zara、Asos和Boohoo都已遵循了這樣的模式。許多品牌平台為達成從設計到零售的交貨時間縮短,針對自動化程序提升改良。例如:

  • 柏林時尚網站Lesara自行生產90%的產品,並聲稱從確定時尚趨勢到推出產品只需要10天的時間。
  • Softwear和Sewbo等公司已經徹底改變了服裝的生產方式,使用機器人技術完全自動化車縫。
  • 紐約軟體公司Sharecloth透過位在雲端的數位化供應鏈為零售業提供在地化的按需生產服務。它幫助業者先接單再生產,以協助服裝零售業優化庫存,並利用3D虛擬技術為客戶提供大規模訂製,展示出更大的靈活性,同時減少資金周轉時間和風險。

 

圖片來源:Sewbo官網

 

 

根據麥肯錫的統計,在2025前,60%的企業採購高管希望20%以上的採購量來自近岸。過去在服裝界,大多是採用第一世界的服裝設計,在第三世界的工廠裡生産,這樣做的最大優勢是成本低,但缺點是速度慢,且長距離的供應鏈也容易導致管理上的諸多問題,如過度生產。雖然大品牌不會立即快速跳入按需時尚模式,因為激進的供應鏈轉型成本過高,但逐步朝此一方向進行的趨勢已然成形。
我們預計隨需服務的興起將帶起個性化趨勢的飆升,包括數位印花及鐳切機(可以為海外採購的低成本基本服裝,結合本地自動化設備進行再加工)、3D一體成形針織機、數位虛擬打樣、半自動縫紉、微型工廠(快速製作樣本)和自動化物流等,都可以降低企業勞工成本、提供個性化訂製服務,達成近岸生產與縮短交期的目標,創造“量身訂製”的新定義。

 

  • Superdry月前針對年輕時尚客戶推出限量快時尚系列“Superdry Preview”,號稱從設計到交付在短短6週內即可完成。
  • 2017年,Amazon取得了針對服裝的全自動“隨選生產系統”(on-demand manufacturing system)專利。
  • UNIQLO(優衣庫)所屬集團迅銷集團(Fast Retailing)也正與日本紡織機生產龍頭─島精機製造(Shima Seiki)加強合作,利用其Wholegarment一體成形無縫針織機,生產依顧客需求而訂製的針織品。
  • 日本電商業者Start Today旗下的Zozotown網站,為了解決網購無法試穿的問題,推出Zozosuit感測衣。用戶穿上Zozosuit後,應用程式會語音指導使用者在智慧手機前轉圈拍照,藉此測量全身從脖圍到腳踝圍的18個身材尺碼,以確保網購新衣合穿。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