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4秋冬大環境趨向之③ 共存共好

2022/07/06

上一季我們曾經討論過,世界需要從實現自我轉向相互依存的概念,才利於走向永續,而“共存共好”可以說是“相互依存”的更近一階。 從實現自我轉向相互依存,主要是針對“人”的內在驅動力思考。但這一季我們會用“

文= 邱瑜蓉

上一季我們曾經討論過,世界需要從實現自我轉向相互依存的概念,才利於走向永續,而“共存共好”可以說是“相互依存”的更近一階。
從實現自我轉向相互依存,主要是針對“人”的內在驅動力思考。但這一季我們會用“共存思維”(Multi-Species Thinking)這個字詞來討論,這是因為人們已經凝聚共識,自然資源是有限的,並非源源不絕,可以不斷索取。因此,設計師們是否能從以人為中心,走向以多物種為中心的未來,將成為是否能推動永續的關鍵核心思維。

種為中心的“共存思維”Multi-Species Thinking。source : CAMBRIDGE

與“共存思維”相關的新詞“Planthroposcene”,可稱之為“植物紀”或“植物世”。這是相較於“Anthroposcene”(人類紀或人類世)而產生的名詞。
人類紀的概念,大家可以想像成類似地質年代,如白堊紀是恐龍由鼎盛走向完全滅絕的時期,因為這一時期歐洲海底沉積物中有大量的白堊而稱為「白堊紀」。以此解讀,未來人類回頭看工業革命後的地層遺跡,將有大量為人類建構的建築物、設施…等,形成“人類紀”。
對於這樣的現況,人類學家Natasha Myers提出,我們應該要從“人類紀”轉向“植物紀”,因為植物是大部分生命棲息與食物的來源,如果能以植物為中心規劃未來的世界,也就能與萬物共存。

電影製片人和舞蹈家Ayelen Liberona與人類學家Natasha Myers合作成立Becoming Sensor,進行一種集合人類學、藝術、生態學和行動主義的新協作實驗。Myers以藝術實踐作為實驗手法,加入人類學學術的方法論,提出關於“植物紀”的觀點:如何以其他方式展現人與植物的關係,發展宜居的世界(SDGs 11.7)。source: Natasha Myers

人類如何與自然共存
由非營利組織「停止生態滅絕基金會」(stop ecocide foundation)組成的國際法專家小組,於2020年底成立,這個小組由來自世界各地知名國際刑事律師、環境律師和法律學者所組成,具有廣泛的背景和觀點。
2021年6月,小組起草完成“生態滅絕罪”(Ecocide)的定義。“生態滅絕罪”國際法未來將計畫納入國際刑事法院(ICC)規約,這代表的意義是:“生態滅絕罪”將與種族滅絕、危害人類罪、戰爭罪和侵略罪並列為國際犯罪,予以規範;如有違反,將有法源依據,可以進行制裁。這也宣示著,我們將從以人為中心轉向以生態為中心,而且不再僅僅是倡議,一切將成為具體行動。

非營利組織「停止生態滅絕基金會」(Stop Ecocide International, SEI)由律師Polly Higgins和現任執行董事Jojo Mehta於2017年共同創立,致力於推動將生態滅絕列為國際犯罪。source: STOP ECOCIDE

關於植物的議題,我們之前曾經討論到的“植物父母”,這個將植物作為寵物的族群,以千禧世代為主;還有“親生物設計”是疫情之後發展的建築設計,讓人們可以輕鬆自在地接觸自然。這都呼應著我們在前言提到“植物紀”這樣的新理念

如果真能實踐“植物紀”,那麼對於氣候變遷及熱島效應將有正面的影響。根據據聯合國環境計畫研究顯示,當都市綠屋頂面積達到70%時,就能有效降低都市中8成的二氧化碳。依據頤德國際顧問公司成立的華文CSR訊息平台CSRone資料顯示,新加坡在2017年的綠覆率已達50%,這是透過建物的屋頂、陽台與公共空間及國家公園,全面的努力。

建築師Stefano Boeri和農學家Laura Gatti,在荷蘭埃因霍溫市設計了Trudo垂直森林社會住宅,透過建築結構的改造,讓每間公寓的陽臺上都能栽種樹木,建構起陽台的微氣候,並為都市生物提供棲息,同時達到降低建築周圍溫度的目的,落實了人們與自然共存,也讓人與生物的生活空間更美好。

“垂直森林”案例為荷蘭的社會住宅,是建築師Stefano Boeri同時面對居住正義與氣候變遷所提出的解決方案。photo: Stefano Boeri Architetti

至於關於生態的新案例,則可以看到名為Habeetats x Dinesen的設計,這是丹麥木材地板建材商Dinesen,為獨居蜜蜂設計的家。Habeetats是棲息地habitat和蜜蜂bee的複合字,設計名稱象徵著蜜蜂和公司聯名,從這裡也看出,Dinesen對待蜜蜂與對待公司是對等的。
不僅如此,這個設計還是由Dinesen製作產品所剩餘的木材製成,不但提供蜜蜂一個家,也同時實踐了循環設計。

丹麥木材地板建材商Dinesen,利用剩餘木材為蜜蜂打造名為Habeetats x Dinesen的家。photo:Dinesen

多元身分共存的包容世界
在一向強調獨立自主的西方社會,在COVID-19之後觀測到一個現象,許多人們跟家人、朋友與鄰居的關係變得更緊密了,因此還形成“共居”的趨勢,也就是兩代以上的家人一起居住。

依據美國倡議團體Generations United 估計,美國6670萬18歲以上的成年人生活在多代同堂的家庭中,也就是超過四分之一的美國人是共居。這些生活在多代同堂家庭中的人們,有將近十分之六(57%)表示,他們開始或繼續共居,是因為 COVID-19。

除了家人共居之外,廣義的“共居”還包括了“共用居住”,也就是三個以上非家人居住在一起,這樣的族群也在增加當中。
以提供靈活工作與居住空間的Outsite公司就預估,到2025年,對於這類“共居”空間,在美國就會增加3,620萬個需求。

與“共居”相對的另一端—“獨居”,在歐美的統計數據也是上升的。也就是說,原本以核心家庭(小家庭)為主的居住型態,正在向兩端分散,形成“共居”、“獨居”與核心家庭並存的狀態。

因為包容性的概念越來越普及,人們也更能以適合自己的方式選擇生活。這樣世代之間的包容性不僅僅顯現在居住領域,也同樣在冬季運動中呈現。
如美國酒店公司Alterra Mountain Company與共享冬天基金會(Share Winter Foundation)聯合提供資金,補助年輕人參加滑雪場活動,讓原本以嬰兒潮世代為主的滑雪場,融入各種族的年輕世代。

共享冬天基金會(Share Winter Foundation)與Alterra Mountain Company合作,推動青少年學習滑雪和滑雪板等計畫。photo: Share Winter Foundation

另外,美國戶外女裝品牌Halfdays則特別為女性設計了專屬的滑雪服,讓女性能加入一向以男士為主要市場的滑雪活動。

photo: Halfdays

戶外運動的包容性,不僅僅是在性別,也包括種族。IG影響者Juju Milay創立的社群組織colourthetrails,專門為BIPOC發聲(Black, Indigenous, People of Color ),BIPOC也就是黑人、原住民與有色人種,Juju透過舉辦戶外活動,邀請BIPOC一起參與,讓更多種族的人可以一起享受戶外活動。而Juju本身也為Columbia運動服品牌代言。

Juju透過舉辦戶外活動,邀請BIPOC一起參與,讓更多種族的人可以一起享受戶外活動。source: colour the trails

多元文化形成軟實力
包容性的概念十分廣闊,從去殖民化議題開始發酵,探討世界對於文化的關注,不應該只著重於西方文化,而應包容各民族文化的發展,相關具體行動最近又更往前進一步。

依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資料顯示,文化和創意產業每年貢獻全球22,500億美元的收入和超過2,500億美元的出口,並在全球提供近3,000萬個就業機會,僱用的15-29歲人口比其他任何行業都多。

在全球文化部門因COVID-19危機而遭受重創之際,文化和創意產業仍具有尚未開發的潛力,可以幫助世界城市恢復,並獲得復原力。“沒有文化的發展,就沒有靈魂的成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說明文化的重要性:歷史告訴我們,在創傷之後,社會和人民將轉向文化來尋找回應。人類並非獨立存在於這個世界,人們以多種方式一起工作、合作和互動,而正是文化將人們彼此聯繫起來,有了文化的基礎,才能有個人的發展與人類的文明。文化也定義了人們與自然環境的關係。在這個意義上,所有形式的發展,包括人類發展,最終都是由文化因素決定的。

當文化被理解為發展的基礎時,政府就必須要先拓寬文化政策的概念與涵蓋面。人們透過文化彼此凝聚為社群,再透過社群文化凝聚多元文化,而形成多元文化的社會。
就政府的角度而言,應該也要能建構一個文化連結的環境,而文化多樣性不僅是社會凝聚力的工具,也是可持續經濟活動和經濟增長的源泉。部分國家就是利用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化表現形式的多樣性,藉此發展文化和創意產業。

例如,巴拿馬提出名為“Ruta Afro”的倡議,是一條連接非裔巴拿馬社區的旅遊路線,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文化知名度,還提供了就業機會。

photo :RUTA

東南亞國家汶萊“一村一品”政策,則是側重於推廣手工藝品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並以社區為基礎的文化旅遊。Roots Studio是一個為印度、印尼及斯里蘭卡的藝術家提供作品交易平台的工作室,透過數位方式,讓限量、獨特的藝術印花與圖騰銷往世界,藝術家可以在自己的家鄉創作,透過平台直接獲取收入,而不必一定要離開家鄉,到展會或代理公司,才能獲得銷售機會。

photo: Roots Studio

虛實共存 增幅人類
由於元宇宙的聲量爆棚,許多人開始往純虛擬的世界發展。但是這並不代表實體世界會消失。因此有一群人透過重新思考科技對於人的意義,定義AI是用於輔助人類,增幅人類,而不是取代人類。

這個族群的人希望透過AI、智慧製造等科技,發展虛實整合技術,協助補足人才越來越缺乏的產業鏈節點,同時修復過去人類對地球造成的傷害。

例如,瑞士設計師Maxwell Ashford的RUEI-01概念運動鞋,設計師認為,運動鞋需要多元素材,才能滿足穿著者對於機能的需求,RUEI-01可透過新一代的回收機器手臂,回收複合鞋材,而不必為了利於回收,使得運動鞋只能限制於單一素材的使用。
RUEI-01在設計的時候,就將顏色代碼、原使用材料,以及如何拆解和分離鞋材等資訊嵌入在鞋子中。當掃碼輸入資訊後,機器手臂即能依照設計師所建置之G程式語言,開始拆卸和分離鞋材。

設計師Maxwell Ashford在設計之初,即思考在消費後的回收階段,透過QRcode告知機器手臂該如何拆解鞋子。Photo: Maxwell Ashford

實體零售的大合作時代
品牌合作早已不是甚麼新鮮事,但是因為電商的興起,加上COVID-19推波助瀾,實體零售面臨存亡生存戰,因此讓彼此為了生存,擴大攜手合作。
在共存思維的引導下,品牌合作呈現嶄新的力道,彼此深度合作,形式不拘新舊,像是店中店、複合式商店、線上品牌與百貨合作、子品牌聯合零售,甚至是同業合作,透過共用彼此資源,為消費者提供具吸引力的服務。

例如,墨西哥一座花邊工廠的舊址,目前由墨西哥地產公司Reurbano的創始人Alberto Kritzler重新規劃,Kritzier並不希望這個空間成為以消費為主的空間,而是希望以尊重空間的方式,呈現它的歷史以及它與社區的聯結。這個名為LAGUNA的新空間,內部以複合式經營規劃,希望讓人們連結生活相關的各行各業,從人們熟悉的咖啡製作、茶葉烘焙、家具製造到建築設計,重點是在現場均有製作流程的呈現,而不只是產品,更像是工作坊而不是商店,藉此與社區的人們產生互動,加深聯結,而非僅停留在消費關係。

墨西哥花邊工廠改造成社區互動的新據點,加深與人們的聯結。Photo: LAGUNA

在時尚品牌也有共享資源的案例。Gucci和Balenciaga合作的背景,是因為疫情過後大辭職潮讓品牌流失許多人才,面臨未來更多的不確定性,子品牌之間共用資源也成為一個解方,同時也能共同經營彼此原有的客群,因此造就Gucci和Balenciaga的合作。

日本迅銷公司旗下的Theory和Comptoir也以同樣概念,進駐Uniqlo銀座店,讓顧客可以在同一棟樓混搭商品,創造屬於自己的Look。自家品牌的合作,能更靈活而快速,應對現在快速變化的環境,將是共存的好方法。

Gucci和Balenciaga共同行銷,新穎話題讓消費者加入討論行列。source: @gucci

共用資源也出現在零售端,美國百貨公司Nordstrom就跟線上電商ASOS簽訂合作,讓ASOS的商品可以在Nordstrom退貨和取貨,而Nordstrom則藉此觸及Z世代消費者,達到雙贏的目的。

NORDSTROM在官網中公告與asos的合作。source: Nordstrom

循環設計 跨產業實踐
循環設計已經是大家有共識、必須推動的重要工作,設計師必須要從源頭思考產品的生命週期,因為從源頭思考才能真正做好與環境共存。

Sony的新創材料和Issey Miyake的新品牌,聯手打造了新時尚機能服飾。Triporous是Sony運用廢棄稻穀製成的新素材,可應用的範圍很廣,從水淨化到紡織品都可使用。Issey Miyake的新品牌A-POC Able Issey Miyake,設計師Yoshiyuki Miyamae運用Sony的新素材,設計了Type-1系列,包含POLO衫、褲子和夾克。

由於新素材本身就是黑色的,因此,設計師將Triporous混入紗線,創造出了非傳統染色的新黑色。相較於傳統染料,新的黑色服裝更不容易褪色,衣服使用的壽命也更長。除了納入可持續材料和減少二氧化碳之外,使用者情境的細節也是設計師所關注的,最後Issey Miyake並結合具有文化氛圍的商店設計,完整展現跨產業的循環設計思維。

Triporous是Sony運用廢棄稻穀而製成的新素材,從水淨化到紡織品都可使用。source: SONY

循環經濟仍然是時尚業的趨勢與使命,除了奢侈品牌跨足二手市場,像是Gucci專營自家二手商品的Gucci Vault,成功帶領新潮的復古趨勢。

Gucci Vault專營Gucci自家二手商品。photo: Gucci Vault

整個二手服裝產業的發展,也從轉售延伸到修補。The Seam是倫敦的app,為服裝修改和修補技藝提供平台,讓人們可以透過app配對尋找到適合的裁縫師,而且app還可以藉由定位功能,提供相同地區的裁縫師,藉此鼓勵人們直接送件,減少物流,也增加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機會。

倫敦app“The Seam”是為服裝修改和修補提供媒合的平台。source: The Seam

23/24秋冬  透過共存思維走向共好
永續這個議題,將會是每個產業與每個人,無可迴避的課題。
身為時尚人,我們可以透過重新思考人與人、與自然、與科技,甚至是與機器人共存的方式,以時尚產業為載體,以共好為目標,持續逐步前進。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

閱讀 499 次數 最後修改於 週三, 24 七月 2024 1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