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邱瑜蓉
在變化日益快速的時代,無論是工作或是生活,都增加了許多不確定性。今(2020)年初新冠病毒的疫情,就讓一般消費者開始有深刻的感受。
事實上,許多國際專家之前就已經提過,世界出現如病毒這樣影響重大的事件的機率將越來越高(事實上,在經濟市場早已出現這樣快速汰洗的案例)。經過這次疫情,就連一般消費者也感受到這樣快速而巨大的變遷,因此我們需要重新思考,如何才能讓我們有更高的適應性,以面對未來充滿變化的世界。
2015年4月,Bill Gates在TED的演講〈The next outbreak? We’re not ready〉:由於數千名無私奉獻的衛生工作者,2014年,全球逃過了可怕的伊波拉病毒Ebola。但事後看來,這其中是帶點好運起的,我們知道我們應該做得更好。因此,Bill Gates建議,現在(2015年)是時候將我們所有的好的想法付諸實踐,從方案規劃到疫苗研究再到衛生工作者培訓,“沒有必要驚慌……但我們需要前進。”,source:TED
過去,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大多是來自學校的教育,但是現今的世界已經產生很大的變化,許多知識都需要再度更新,以符合現在的實際狀況,如此才能以正確的方向重新思考,進而提出更適切的適應方案。而這也是我們今天提出高適應性這個議題的主要原因。
以下我們就從如何提高個人、環境以及社會文化等不同角度,探討“設計”如何幫助我們提高適應性。
提高人的適應性
方針1. 服裝也要多適應性
從服裝的角度來看,為了適應整個生活與環境的變遷,這幾季我們也觀察到服裝流行有幾個重點發展方向:亦即為智慧型穿著的概念。智慧穿著可以讓服裝搭配適應不同場合,也可以利用科技與服裝的結合,為城市人帶來越來越多的便利。
source:Google, Levi's
此外,因應越來越多人在線上工作,由於螢幕的取鏡,未來人們會更注重上衣的設計。
且女性的服裝也更具專業感,這是因為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到單身人口比例快速增加,女性更加獨立自主,女性希望從服裝中傳達“我是女性、我驕傲”的態度,將“剩女”(剩餘)的負面標籤轉為“勝女”(勝利)的正面形象。
根據Morgan Stanley的調查預測,到了2030年,將有45%的適齡女性(25-44歲)單身,這是有史以來的最高比例,高於2018年的41%。,sourc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Morgan Stanley Research
最後,在這裡還要為大家介紹一個新名詞“Boro”,原指經過修補或拼縫的日本布料工藝。應對嚴峻的環保問題,也有越來越多的人們願意以“Boro”的方式修補自己的舊衣服,同時藉此展現創意與享受手作的樂趣,並以獨一無二的服裝感到自豪。
關於這一點,我們也從時裝週的趨勢中觀察到,越來越多設計師利用舊衣來設計新裝,除了環保,這也很挑戰創意能量,對於設計師而言,有限制性的取材反而更能彰顯出設計創意的功力。
source:Japan Society
方針2. 建立心理適應性
關於心理適應性,前幾季我們也曾討論過“務實的正向力道”“全面健康”以及“先理解再正向”。雖然世界仍然有問題,但它的確在逐漸好轉中。這一季,我們要練習去理解世界不會立刻沒有問題。
我們的大腦因為生存需求,習慣對於有強烈威脅的事情特別留意,而容易忽略慢慢變化的事情。也因此,許多媒體資訊的呈現,為了吸睛,都習慣用強烈的方式或用語傳達,這也使得人們越來越少機會靜下來去理解真實的世界,而習慣用片段的印象來判斷事情,無形中增加人們的心理壓力。
GapMinder基金會催生《真確:扭轉十大直覺偏誤,發現事情比你想的美好》(Factfulness)這本書的誕生,source:GapMinde
事實是,這世界不是非黑即白,而是有許多灰色。如果我們習慣將世界分成黑或白,只會持續增加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形成社會的分裂。而社會的分裂又再增加了人的孤獨感,甚至讓人感到憂鬱。
我們看到許多心理相關的課程,協助人們學習重新理解自己。而“理解自己”必須從愛與親密關係談起,這是心理健康的基礎。透過理解自己,能夠發展內在能力,而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樣的能力是發展同理心必須具備的,而親密關係的建立也需要以同理心為基礎,這是需要從長遠角度思考與逐步練習的,品牌可以透過建構環境協助人們往這樣的方向去思考,最重要的是建立有意義的親密關係,當然不只侷限在愛情。--
紐約大學的Love Actually課程是最受歡迎的一門課,這門課程不止傳授戀愛關係的知識,還有講授親子之愛、友誼、自愛、對其他事物的愛、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愛或是在治療期間存在的愛。課程中並且探索了神經生物學和心理學層面,以及愛與創造力、文化之間的聯繫。課程內容也來自各式各樣的管道,除了使用教科書外,還涉及到詩歌、哲學、電影和藝術。
source:CALM, Topshop
方針3. 協助人們應對環境
如何提高人們對環境的適應性?建築與社區是最直接的聯想。CREATE streets是一家社會企業,它成立的目的就是在於幫助鄰里、社區、土地所有者、市政委員會和開發商,創建和管理美麗而可持續的住房與街區,解決住房危機。
而為了協助PTSD(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一代對於環境的適應,有關“創傷後壓力”的設計需求也因應而生,透過家居與空間設計讓人們獲得安心保護的舒適感。同時許多零售商也發展支援性的環境設計,協助歷經災害後的消費者加快腳步恢復日常生活。
提高環境的適應性
從’21春夏大環境趨向開始,我們發現到 “以人為中心”的價值開始出現鬆動,環境議題當然是最主要的引發點。這一季我們再度提出對於自然的謙卑態度,還有對於生物(不是只有人類)的尊重,也就是說,未來設計的核心觀念將從以人為中心,調整為以生物為中心,以及整個地球“生物共好” ”的概念出發。
方針1. Made in自然
自然環境如果要更具適應性,生物的多樣性是必要的條件。但數據告訴我們,地球上的食用植物有8萬種,因為人類的偏好與選擇,現在真正實際種植的只有150種。
人類的選擇導致生物多樣性的終結。開創生物多樣性保護區植物學家、也是熱帶雨林和樹木建築的專家Francis Hallé希望在沒人工干預的情況下建構歐洲最大的原始森林。他強調人工森林的生物在多樣性方面十分薄弱,因此提倡依靠自然再生的複雜性來自然進化的想法。
source:Full Grown
這種“made in nature”的概念將帶動新的製造模式,同時也將改變審美觀點,反映出人們對於原生自然之美的追求與熱愛。
因為環保驅動的力量,讓人們對於從生態產生的新產品更具情感的連結,且如果從成本的角度來看,環境傷害也是製造業的成本之一。這幾年提出的碳足跡等計算方式,就是希望製造業能將環境成本也納入考量,從這角度來看,“ made in nature” 就是一種低碳生產。
方針2. 閉鎖式循環
永續將是持續發展的趨勢。2021/22秋冬,大家會更聚焦於“閉鎖式循環”的商業模式。從循環的觀點來看,閉鎖式會比開放式來得更容易控制,也更具效率。這也牽動設計產業,設計師必須以“預循環”的角度思考設計,而不是等產生廢棄物之後再思考如何回收與利用。
以牛仔產品為例,2019年7月,艾倫・麥克阿瑟基金會(Ellen MacArthur Foundation)提出《牛仔再設計指南》(Jeans Redesign),認為各大品牌應逐步淘汰有鉚釘和金屬配件的產品,轉而採用加固縫線等替代方式,因為鉚釘和金屬配件是不利於回收的。同年12月,Guess以實際行動呼應,簽署計劃按照《牛仔再設計指南》製作牛仔褲,並預計將於2021年上市(且至截稿前,已有50家品牌簽署該指南)。
此外,對於化纖材質的回收,品牌也應該考慮單一材料的開發,並儘量避免使用不適合回收的混合材質。同時應該制定策略,藉由創意與環保訴求讓再設計(redesign)的服裝面料更具價值。
source:Mud Jeans
方針3. 可持續方案的再進階
關於可持續性,企業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在消費者拿到產品之前,對預計產生的廢棄物進行管理。根據紡織品環境設計機構的資料,在工廠投入服裝生產之前,15%的面料因裁剪而浪費。
為了改善這樣的浪費,紐約有一項法律規定,如果公司有超過10%的廢棄物是紡織品,就必須加以回收利用。隨著這項法律的普及,各大品牌都需要制定回收消費前廢棄物的策略。而目前也有越來越多設計師從材料回收系統開始,打破材料開發與產品開發的界線,讓環保產品再進階。
source:Elvis & Kresse
方針4. 減少碳足跡
由於消費者越來越瞭解碳足跡,品牌可以更積極的方式將“碳補償”作為企業策略的一部分。
永續議題需要持續而長久的努力,雖然我們現在可能做不到100%,但人們正努力將環保概念置入產品的所有階段,從產品設計、採購、電子商務、運輸、實體零售,一直到服裝的轉售或回收再利用。
另從快時尚近期面對的瓶頸來看,也顯現消費者在服飾上的開支逐漸降低。從長期來看,環保問題造成消費者行為正在轉變,極端氣候和稠密人口導致原材料成本上升,這些都可能會造成產品價格的被迫上漲。因此,品牌需要將重點放在開發有長久使用壽命的產品和服務上。
source: The North Face
方針5. 按需訂製服務
自動化與數據分析使新一代初創企業能夠更靈敏的按訂單生產。現在,大量生產的品牌業者也開始效仿,以更快地響應趨勢與消費者需求,如丹寧品牌Weekday和Levi's正在為產品製造提供按需模式。
source:H&M
未來,即時生產的增加、庫存的減少,以及小批量生產週期,將是重要的趨勢。
source:Levi‘s
方針6. 回收再設計
舊衣如不被回收利用,終究只能走向丟棄填埋的結局。
在2020/21秋冬我們的趨勢分析中,提到回收再設計將成為奢侈品,因為“獨一無二”。2021/22秋冬,我們看到品牌開始將回收再設計落實於生產製作。
source:Patagonia
提高社會文化的適應性
方針1. 與競爭者合作
世界變動得如此之快,以往我們認為想要成功,就要朝向擴大企業規模、集中資源和強化專業知識等方向前進,然而如今,這些都不再是成功的保證了。
如今的大公司將會與他們的競爭對手在一些專案上進行“創造性的合作”。這類合作的重點在於“造福消費者”,而不是消除競爭。鼓勵過去這些曾經一度極力保護自己智慧財產權的品牌,走向共用創意和資料,除了可以節省時間並縮減創新成本,企業的合作文化也可以激發超強的創造力,而這是過去“以成敗論英雄”的品牌競爭模式,所無法達到的境界。
即使是運動雙雄Nike和adidas,也可以在具透明度而彼此能信任的資源整合環境中攜手合作,而不是僅僅思考如何超越對方。這也正是現在消費者的期望,希望企業能重新塑造成長的模式,從“排他性”轉為“包容性”。企業應該將“消費者的集體利益”擺在優先位置,甚至高於股東利益之上。
商業策略公司Basic Arts創辦人Alex Smith 2019年在TED的演講〈愛你的競爭對手-出色的企業如何制定戰略?〉中表示,偉大的商業理念和成功的商業策略的秘訣是什麼?一切都始於“拒絕競爭”,source:TED
方針2. 以人為中心的未來工作
工作的時間和環境在過去十年間,已在全球產生了多樣的變化與彈性,越來越多人打破傳統朝九晚五的工作時段,而科技的創新也突破了工作時間和地點的限制。
“當我們的孩子長大成為未來的領導者,他們根本不需要考慮工作的時間、地點和方式。”英國人力資源公司Capability Jane的常務董事Gill Steward 2019年在接受《富比士》雜誌訪問時表示。新型態的工作會經由信任、平等和人性等考量來重新定義,而非由現行固定工作地點和時間等因素來界定。
面對企業文化的調整,人們工作環境的變化,在2019年七大工業國集團國(G7)高峰會議東道主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的建議下,成立B4IG商業包容性發展聯盟(Business for Inclusive Growth),作為企業、政府和慈善組織間的溝通與合作平台,一同致力於透過商業行為改善整個價值鏈中的人權狀况,打造更為開放包容的職場環境,提升企業內外環境的包容性。
無獨有偶,為了實現更加人性化的工作環境,全球各地都在推出相似的規定,目的是為了改善工作品質和生活品質。近年美國各大州也紛紛立法推動“公平工作週”(Fair Workweek),認為每個工薪家庭都需要一個健康合理的工時與工作保障,讓我們所有人都能照顧家人、保持健康並取得成功。
方針3. 經濟、環境與社會三贏的社會企業
除了彈性的工作模式,以人為中心的工作環境,也將是未來社會企業(Social Enterprise)關注的議題之一。
隨著社會進入第四次工業革命,以及失業和經濟差距等問題逐漸浮現,追求經濟、環境、社會三方共益的社會企業型商業模式正獲得越來越多的關注,尤其受到使命感驅使的年輕群體歡迎。
勤業眾信管理顧問公司(Deloitte )在2018年的一份調查中,訪問了2,042名全球領導者和公共部門管理者,將企業對人類和環境的影響,列為2019年最有影響力的成功衡量指標之一。2019年德勤全球人力資本趨勢報告也確認這種轉變的價值,以及社會型企業的興起。社會型企業指的是那些有策略地將財政成長,與企業對員工、消費者、更廣泛社會和環境的參與度和支援結合在一起的企業。
而從2018年的幾場勞動罷工也印證了這一點。根據美國勞動統計局2019年公佈的數據,2018年共發生20場大型罷工,參與人數超過485,000名工人,議題從公共教育的削減到性別不平等十分廣泛。
同時,未來消費者也越來越期待品牌與企業肩負起社會責任,朝向更加負責任的商業模式發展,兼顧“人、地球與利益” 。
因此,企業應該重新構思自己的角色,在企業基礎裡全面地整合納入道德和環保原則,超越“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融合利益驅動型KPI與道德的幸福驅動型KPI,將社會使命和意義嵌入企業的日常任務中。
方針4. 不浪費的限制主義
美國政府雖然退出《巴黎協定》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但是美國經濟體有60%仍在持續貫徹落實脫碳行動,包括Google,因為“他們知道這對基本價值有利。”
另外,由於環保意識的崛起,2022年也有一股限制主義(Restrictionism)的興起,以及對於“足夠”定義的探討。包括極簡主義網紅也正試圖顛覆社交媒體上的開箱潮流,越來越多影片朝向分享不買什麼,和這麼做的理由。2015年11月,變裝名人Kimberly Clark發佈了首支“拔草”視頻,自此在YouTube上掀起了一股風潮。2019年11月,追求環保生活的網紅Shelbizleee發佈了一支名為要避免的浪費視頻,在24小時內達到了五萬次流覽量。
“買少買精”的社會思潮影響,加上科技進步帶來的各種可盟,對那些想要重複使用產品,而非替換產品的消費者而言,體貼的設計會更加重要。
消費者對使用權(而非所有權)更有興趣,租賃平臺也因此會在各個行業出現成長。未來,人們將可以藉由租賃服務,實現無行李旅行。只要先在網路上租好衣服,服裝會直接送到飯店或租屋處,不但可以不必準備行李,還可以租到最適合當地氣候的衣服,想想看我們之前為了要去雪地而買的禦寒衣物,在旅行結束後穿的次數是屈指可數。
source:KLM
人們的確朝向理性購物的方向發展,這也讓品牌在面對消費者時,要更具有品牌使命,以與消費者“去物質化”的心理期待產生共鳴。
source:Coca-Co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