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意識抬頭,時尚界也掀起一陣綠色設計風潮。針對這一時尚巨流,我們也開始思考,分別從不同的角度提出解決方案,製作一系列綠色專題。前期我們為大家介紹以終端產品的功能變化,延展服裝產品生命週期的「元件重組」概念,本期我們將焦點轉向服裝的製程,從一個既不是新技術,也不是新素材,而是一種新的邏輯與想法—「零廢棄設計」,來了解設計師們如何透過這樣的理念減少在服裝製程中所產生的物料浪費。
根據《紐約時報》報導,服裝製作過程中大約有15-20% 的布料因為未經精算與設計而浪費,原因相當的簡單:若想要減少布料的浪費, 設計師需要投入更多的時間仔細推敲每個裁片與裁片間在布料幅寬上的相對關係,有時需要捨棄原有的想法、依據版片的狀況修正設計; 甚至在講求大量與自動化的服裝製程中,需要因應這樣需求,投入額外的人力與物力以降低布料浪費,結果顯而易見—丟棄反而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因而造成時尚產業背負著浪費與過度製造的惡名。
許多品牌試圖以回收生產過程中的廢棄布料做為補救,但這樣的方式終究是捨棄了布料原本的功能,讓原本有用的東西當成被「妥善回收的垃圾」,並無法真正解決浪費的問題,因此就有了一群勇於挑戰自我的設計師們,透過各自的方式,讓布料能夠全面性的發揮應有的功能。
接下來我們將為大家簡介「零廢棄設計」的發展,並說明幾種能夠達到「零廢棄設計」理念的主要設計技巧,與努力在這個特殊領域中耕耘的設計師與其系列作品。
「零廢棄設計」的發展
「零廢棄設計」並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在古時日本與印度,為了避免浪費珍貴的布料即已發展出「用一匹完整的布料製作服裝」的方式,而產生了文化與地方特色十足的和服Kimono 跟紗麗Sari/Saree 的款式。他們的共通之處是:透過褶、疊、綁、披掛等方式在人體上呈現面料的華美。
上個世紀,也有幾位著名的設計師在未有「零廢棄設計」名詞前,便開始了理念相近的設計。重要的有出生於義大利佛羅倫斯的Ernesto Thayaht,他同時具有感性藝術與理性科學的紡織背景,1919 年他以Thayaht 的筆名開始創作,尤其著名的是以“減少虛飾細節及面料鋪張”理念創作的「TUTA」連體褲裝,經過嚴謹的計算,他在一段布料內安排了所有TUTA 的版型,堪稱為近代零廢棄設計的先鋒。
另一位與Ernesto Thayaht 同期的設計師Madeleine Vionnet,以斜布紋裁剪應用展現女性曲體美感為著稱,她的Handkerchief Dress 亦是零廢棄設計的典型範例,應用兩片方型布料,將面料傾斜、部分重疊,在上方肩兩側固定,搭配上腰帶,讓腰部有細密的褶份、下襬呈現優美的自然垂墜,創造出一款帶有古希臘風格的優雅禮服。
零廢棄的設計技巧
到了環保意識抬頭的近代,開始有設計師鑽研如何在服裝的製造過程中減少浪費的議題,英國時裝設計師Ada Zanditon 更整理出零廢棄服裝設計三種方式:立體裁剪、編織、零廢棄紙樣,以下將分別介紹各種方式的製作方式與特色:
立體裁剪:
在打版過程中,我們將實際使用於成品的面料,在人體或人檯曲線上以抓褶、褶份轉移、布料扭轉或裁剪,完成服裝的輪廓版型。
在零廢棄設計的應用時,我們特別關注布料完整幅寬的使用,因此更常會使用垂墜、褶飾、活褶等方式,避免在布料幅寬內的浪費而完成一件成品,透過這個方式所創作的服飾, 在布料的褶分間顯得特別的生動,造型也更多變有趣。
下圖Holly McQuillan 的這款上衣便是利用立體裁剪手法完成的案例。
編織:
利用編織的方式將布料的結構打破,剪成條狀後以編、綁等方式完成服裝式樣;以這類方式製作的服裝較接近於針織式樣,並能夠透過不同寬度的布條,營造服裝基體感的變化。
值得一提的是,編織方式不僅可以使用在一般的服裝製程上,達到布料完整使用的目標,更為目前量產製程下產生的廢棄布料回收提供了一個正面的可能性,或許透過條狀裁剪的廢棄布料,可將量產製程下的廢棄布料轉化成一種新的編織素材再利用。
圖為香港設計師何志恩(Joanna Ho) 在2013 年Redress 衣酷適再生時尚設計比賽中應用「零廢棄設計技術」發表的示範性作品,設計師將紡織廢料剪細為布條,再織成像毛衣外觀的作品。
零廢棄紙樣:
零廢棄紙樣則是指在平面打版的過程中增加一個檢視的過程,把紙型依據布料幅寬大小排列組合成一個完整的面為目標,再進行細部的版型調整;過程中,設計可能因此會跟著版型而修正,成品也會展現出不同的線條與效果,就好像在玩拼圖遊戲一般,在反覆檢視布料幅寬內使用率的過程中,取得與設計美感之間的平衡。例如Mark Liu 便是一位擅長用這樣手法創作的設計師,展開他的作品版片就如同一幅拼圖。
品牌案例. ISSEY MIYAKE
60 年代留學於巴黎的日本設計師ISSEY MIYAKE 受到當時五月狂潮的文化衝擊,開始思索通用服裝的可能,進而追溯到服裝的源頭—一塊布的概念,繼而誕生他經典的壓褶與A-POC(A-Piece of Cloth)服裝系列。
首度發表於1976 年的A-POC 系列,係以一整片布做為衣身,搭配寬大的袖子, 讓服裝舒適的垂掛在人體上;而後,ISSEY MIYAKE 還依此概念,陸續發展出透過與穿著者互動的" 準備被剪裁" 面料,讓人們發揮創意自由裁剪,同時也藉此幫助消費者了解生產中可能產生的浪費。
2010 年所發表的132 5 ISSEY MIYAKE 系列更是透過電腦運算的輔助,並以系列名稱132 5 表達其設計概念 —「1 指衣服是由一個寶特瓶回收面料製成;3 是服裝的3D 立體感;2 指衣服收納後簡約的兩度空間;中間的空格代表時間;5 指未來至少五種不同的穿法」。透過電腦以數學模型計算摺線點,再將摺線點壓印在布料上,最後再如同褶紙一般把服裝褶出來,服裝在人體上會隨著調整褶子或是走動產生有趣的變化。
品牌案例. Holly McQuillan
來自紐西蘭的Holly McQuillan,除了是一位專業服裝設計師外,也在大學從事零廢棄設計的教學,並且主持探討零廢棄的工坊Make/Use,希望透過使用者的參與,喚起大眾對傳統服裝行業的製程與材料運用的關注。
Holly McQuillan 並與Timo Rissanen 合著有《零廢棄時裝設計》(Zero Waste Fashion Design) 專書,深入探討零廢棄時尚的應用方案。Holly McQuillan 廣泛應用不同方式創作零廢棄時裝,並且完美兼顧視覺美感與素材特性。
品牌案例. Mark Liu
澳洲籍的設計師Mark Liu 擅長以零廢棄紙樣、如同拼圖一般的方式,拼組出獨樹一幟的零廢棄禮服設計。
2007 年倫敦時裝週Mark Liu 首次發布作品中,除了運用拼組的特色,還刻意將服裝縫份顯露在外,這些縫份因為經過挑選的適宜素材,搭配雷射切割技法,創造出清晰銳利的特殊造型,讓縫份除了連接布片的功能外,也成為美麗的裝飾。
Mark Liu 的作品說明了在科技技術與時俱進的今日,我們有更多的資源與可能性讓零廢棄設計除了符合環保的需求,也達到滿足人們對美感的追求。
品牌案例. Hellen Van Rees
來自荷蘭的設計師Hellen Van Rees,2012 年畢業於英國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隨後成立個人品牌。
Hellen Van Rees 專研有機紡織品或服裝製程中的廢棄物料重新應用,打造出精製的紋理結構與仿若高級定製品般的款式外觀,似乎是要向大眾證明:高級時尚也能夠兼具環境永續的社會責任。
2013 年倫敦時裝週Hellen Van Rees 展出向Coco Chanel 致敬的立體花呢系列,不可思議地呈現出立體針織結構與服飾的完美結合。該系列作品即是她以家鄉紡織工廠與針織工藝所啟發的靈感,運用獨特的零廢棄設計技術,直接織出服裝裁片結構的形狀。
品牌案例. Johanna Ho
Johanna Ho(何志恩)於香港生活成長,多年來在不同國家的生活體驗以及不斷研習,擁有豐富的國際視野,設計風格多變的她, 時而搖滾甜美、時而現代復古,既前衛又古典,冷酷中又有浪漫。
作為時裝設計師外,身為兩個孩子母親的Johanna Ho 更關注時裝工業與環境的問題。為了不浪費布料,她要求同事將布料一點也不少的應用到衣服的圖案設計上,或使用骨董衣改造,因此在作品上常能看到別具特色的版片形狀與結構,帶出簡約卻具細節特色的俐落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