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製造成本飆升、關稅壓力蔓延,消費者恐將面臨全面性通膨壓力

2025/08/18

全球供應鏈震盪下,美國製造業正站在轉捩點的十字路口。來自原物料、關稅與勞動成本的三重壓力,使產品出廠價格持續上揚,市場預期通膨將由製造端向消費端全面蔓延。

美國最新的經濟數據揭示了一項令人擔憂的趨勢,生產端的成本壓力正急遽攀升,這股壓力很可能在未來數月內全面傳導至消費市場。美國勞工統計局上週四(8月15日)公布的生產者物價指數(Producer Price Index, PPI)顯示,7月份PPI月增率意外飆升 0.9%,創下2022年以來最大單月漲幅,遠高於市場預期的0.3%;年增率更達到3.3%,顯示企業營運成本正顯著上揚。

而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日前公布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 CPI)年增率為2.7%。PPI與CPI之間日益擴大的差距,釋放出一個明確信號:製造商的成本壓力正在急速增加,而他們過去硬著頭皮自己吸收、忍住沒轉嫁給消費者的那些成本,現在可能撐不住了,價格轉嫁即將展開

牛津經濟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的分析師在研究報告中警告:「受關稅影響的商品價格正快速上漲,這表明企業吸收關稅成本的意願和能力可能正在減弱。我們預計,隨著庫存更替和企業在利潤壓力下調整定價,關稅驅動的通膨跡象將在未來數據中更為普遍。」

製造業者的困境:成本吸收已達臨界點
來自紐約的客製西服品牌Adrian Jules直言:「目前我們吸收了增加的關稅成本,但我們知道這無法持續。為抵銷布料、飾邊、關稅和勞動力的成本上漲,我們很快將進行價格調整。」該公司大量的布料與輔料從歐亞各國進口,皆面臨兩位數的關稅增長,而在美國本土幾乎找不到替代供應商。

關鍵問題不僅在於關稅的存在,而是其頻繁調整的不可預測性。製帽與軍用產品製造商Unionwear指出,訂單成立後到出貨前,關稅政策可能再次翻轉,導致企業難以掌控報價、利潤與供應節奏。該公司透露,印度進口布料將在本月再加徵25%關稅,總關稅達到驚人的50%。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場「加稅風暴」並未如預期催生美國製造業的復興。襯衫品牌Gambert Shirtmakers形容過去八個月是「徹底的混亂」,關稅導致其間接成本急劇上升,但由於零售合作夥伴的定價是按季節設定的,他無法輕易漲價,導致公司銷售額比應有水準低了近 30%。他更擔憂,一旦漲價,消費者可能會因「價格震撼」而進一步縮減開支。
同時Gambert Shirtmakers也駁斥了關稅能提升美國製造業競爭力的說法:「如果只是成品有關稅,而原物料成本沒有上升,或許我還能與亞洲競爭。但現在原物料價格也因關稅而上漲,我的成本與亞洲產品的成本是同步上升的,這對我來說沒有任何競爭優勢。」例如原產於歐洲的棉布與扣具在新關稅體制下,關稅總額已超過30%,更遑論因提前囤貨造成的倉儲與現金流壓力。

消費者已感受到壓力:每月額外支出達 $47 美元
關稅的連鎖效應已悄然衝擊美國家庭的荷包。根據電子商務行銷平台Omnisend 的最新報告,在當前的關稅制度下,平均每位美國成年人每月需額外支付47美元,全國年度總支出因此增加122億美元。更有七分之一的家庭回報,其每月預算增加了超過100美元。

調查顯示,儘管許多企業尚未全面調價,但已有66%的消費者表示,他們在日常購物時已經注意到價格上漲。其中,在Amazon(39%)、Temu(30%)、和Walmart(27%)等平台的感受最為明顯。

顯見雖然總統川普宣稱「消費者未實際承擔關稅成本」,業者與消費者端的數據卻顯示相反趨勢。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反對現行關稅政策,逾四成則僅在價格回落的情況下,才會重新選擇中國平台購物。

但與此同時,也有洛杉磯的皮件製造商 Lalaland 與成衣工坊 Lefty Production Co. 選擇另闢蹊徑,透過設計調整、材料優化與自動化投資,緩解進口成本升高的衝擊。Lefty創辦人Marta Miller指出:「關稅讓原本外包海外的品牌,開始重新考慮在美國設廠。」儘管產能仍有限,但「近岸製造」成為品牌策略的新選項。

臺灣業者的應對:在混沌中前行,布局才是關鍵
在全球製造鏈重組、保護主義升溫的當下,紡織與成衣業應儘早思考以下三個方向:
1.多元市場布局:減少對單一出口市場(如美國)的高度依賴,擴展至東南亞、中東與歐洲新興市場。
2.價值導向生產:聚焦功能性、環保、循環經濟等高附加價值產品,對沖價格競爭與關稅風險。
3.技術轉型與設計共創:運用AI設計、3D模擬、數位打樣等降低開發週期與樣衣成本,提升海外設計師與品牌合作彈性。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