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2秋冬大環境趨向之③ 聚焦未來

2020/08/05

文= 杜淑慧

今天的古典音樂,往往是昨天的流行音樂。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智慧的價值,重新發掘蘊藏在古老體系背後的珍貴經驗,並利用21世紀的科技開闢出未來之路。
在現今的環境中,多元思維取代了一元化的思考。我們更願意接受不一樣的民族與文化,過去由殖民強加的、以西方為中心的價值觀正逐漸瓦解,取而代之的是更具有包容性的世界觀。
也因此,越來越多人開始思考如何善用思辨設計、創新思維,幫助政府、品牌和人們構想更富選擇性的未來。

 

從古老智慧開展未來

近年來,人們逐漸意識到傳統智慧的價值,重新發掘蘊藏在古老體系背後的有價值資訊,在工業出現之前的那些憑直覺的經驗式智慧,是不是會作為另外一種知識體系重新被接納,並且為現今的複雜挑戰提供解決方案呢?
觀察1. 尋找古老體系背後的有價資訊
從環保管理到食物和健康,這些古老體系背後有價值資訊惠及各方面。消費者會越來越青睞工藝器具,甚至將這些優質產品視為傳家寶。
在南非,鐵匠藝術家Conrad Hicks通過手工焊接產品來表達對我們與工具之間原始連接的敬意。他說,“好的工具是很神聖的。它們承載著我們社會的價值觀,代表著我們的文化成就。”

 

source: Conrad Hicks

 

同樣的,整個醫療體系,我們也開始結合新舊的健康療法,提高直覺式醫療的使用。例如中國政府的2030年健康計畫就採用了現代醫學和傳統中醫,例如針灸和艾灸。

source: Shutterstock

 

觀察2. 氣候環境解決方案
結合工業化前的技藝與21世紀科技,可以發揮意想不到成效。在氣候方面以及地球資源上,越來越多講究自然公平的提案,對於資源的可獲取性和所有權提出質疑。
環境學研究專家Paul Hawken與Amanda Ravenhill於2014年共同創立了非營利機構Project Drawdown,以發掘各種有效反轉地球暖化的解決方案,2019年並於第25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中提倡借鏡原住民的土地與林木管理方法,以作為現代提高生物多樣性與降低碳排放的辦法。
2019荷蘭設計週(DDW),為了解決全球土壤流失帶來的威脅,設計師Marianne Drews展出的Soils in Residency計畫,結合土壤移植和色譜成像分析法,透過記錄各地土壤的變化和分析相關數據,尋找並模擬恢復和改變土壤地力的方法。

source: Marianne Drews

 

source: Marianne Drews

 

觀察3. 重新聯繫文明進步的起源
在身處後工業社會中,對意義、穩定及具體行動的追求與渴望,變得越來越重要。根據TrendWatching 2019年新興消費趨勢調查顯示,65%的消費者表示出“對產品真實性和創意原創性的信任需求”。
Tsubame-Sanjo(燕三條)是日本北部的一個地區,以小型金屬加工工廠和車間技術聞名。有鑒於當地經濟的衰退、人才流失的問題,為打造地方上的獨特魅力,決意將當地打造為有益於人和自然環境、工業與農業共存、兼具傳統與最先端的手工製造業基地,以一種“有機的生活方式與產業面貌”,既保留完善的手工藝,又無縫地適應了現代性。

2013年開始舉辦的「燕三条 工場祭典」,在四天時間內開放民眾近距離參觀職人工坊,展示當地小型工廠少量卻精緻的高單價產品,並提供導覽與實作體驗。source: 燕三條品牌推進室

 

另以法國巴黎布蘭利博物館(Musée du Quai Branly)舉行的展覽“鍛鐵-非洲鐵匠的藝術”(Striking Iron, the Art of African Blacksmiths)為例,展覽中藉由230件從硬幣、樂器、權杖、兵器、到雕塑等鍛鐵作品,介紹鐵金屬自17世紀至今與整個非洲地區緊密相連的地域文化與藝術美學,關注遙遠過去的人類創造力。

source: Musée du Quai Branly

 

觀察4. 數位生態零碳足跡
在日趨物質化的社會中,科技化産品的高度使用,讓人們强烈意識到數位世界對自然世界造成了巨大生態影響(包括污染、自然資源枯竭),因此嘗試建立一個尊重環境、更道德的數位生態系統。
高科技電子產業已經開始回收貴金屬如黃金、銀、鎵、鋁等必需元素。伯明翰大學(University of Birmingham)的科學家獲得了400萬歐元的獎勵,從廢料中回收稀土金屬,以確保歐洲製造業基地的供應鏈不受制於少數的進口來源國。
法國智庫Shift Project(非營利組織),則是倡導後碳經濟(post-carbon economy)的健康轉變。傳統智慧告訴我們,資通訊科技(如視訊會議)雖可以減少碳排放,但該組織2019年一份報告卻指出,數據中心、網絡和終端機的使用,竟然佔產業整體能源消耗的五成五,因此提出“數據節制”(digital sobriety)原則,建議大家避免使用耗電量高的器材與減少替換,如非必要可減少龐大的數據傳送量(如使用視訊技術)等,以將相關碳排放增幅限制在1.5%以內。

 

去殖民化的延續思考

在2021春夏的大環境趨向,我們曾提出“先理解再正向”概念,並提到西方世界也開始批判西方思維,世界不再以歐洲為中心,各個民族文化興起,例如非洲民族對本土文化與智慧財產的覺醒。在這一波“去殖民化”的浪潮中,這些被遺落、忽略的文化,在這一季呈現的發展分述如下:
觀察1.去殖民化的學校教育
西方價值觀正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殖民時代的價值觀、歷史和社會階層將會被拆解,為那些來自發展中國家的世界觀讓出空間。
學校和大學的課程也正進行去殖民化,在非洲模里西斯,領導大學(African Leadership University)的社會科學系制定了一套去殖民化教學法,包括每週對非英語文本的學習,用來提醒學生“不瞭解的東西還有很多”。
非洲領導大學前身是非洲領導學院,過去是非洲高中生前往歐美頂尖名校的最佳跳板,但現在學校的辦學宗旨,是為未來的非洲培養一批能扛得起這塊大陸的領袖們,這裡聚集了非洲各國來的精英學生,許多甚至放棄牛津大學等全球頂尖名校的入學機會。

觀察2. 建立文化自信
取代“一元化”思考的替代性方案崛起,以多元思維取代西方殖民國家的單一視角,並且納入本土知識的創意範例。文化自信,將會開創另一種多元化創意的新時代。
從設計到設計師,去殖民化質疑人們以歐洲為中心的標準,並將這些標準拓寬。印度建築師Bijoy Jain的作品混合了傳統印度石工和技藝,創造了一種新的建築語言,肯定了這個國家殖民時期之前的歷史。

Bijoy Jain及其所創立的Studio Mumbai試圖以東西結合的視角,探索人類生存環境與社會之間的關係,以及拓展建築美學的可能性。source: Studio Mumbai

 

從食物到飲品,全球廚師也正從食材和烹飪方法上進行去殖民化,重新回歸到祖先的飲食方式中。《The Sioux Chef's Indigenous Kitchen》的作者Sean Sherman於2020年成立北美原住民傳統美食培訓組織(North American Traditional Indigenous Food Systems, NāTIFS),並經營餐廳Indigenous Food Lab,提倡將美洲原住民美食重新納入到菜單裡,同時從創建原住民美食教室開始,累積更多相關課程與教育資源,並計畫未來與原住民部落合作,期重建祖傳的烹飪飲食體系。

source:North American Traditional Indigenous Food Systems (NāTIFS)

 

觀察3. 和邊緣群體一起設計
年輕世代開始挑戰民族文化,時裝設計師、攝影師、藝術家和美容偶像正在改寫美的規則和標準,擺脫從種族到性別等一切形式的限制。
2019年,《Vogue》墨西哥版和英國版合作發行十二月刊,藉由創意混合墨西哥和英國文化。由英國時尚攝影師Tim Walker捕捉了“muxes”社群的美和特色,作為墨西哥版的雜誌封面和英國版內刊社論的插圖。所謂muxes,起源於墨西哥南部瓦哈卡州薩巴特克文化的本土變性社群。

 

source:Vogue

 

019年2月,居住在紐約的墨西哥時裝設計師Victor Barragán在數位平臺Dazed的採訪中表示,“我們幾乎是在500年前被殖民的,但現在仍然感覺到它的影響。我們必須推動不以西方審美標準為中心的新敘事。”Victor Barragán的中性品牌Barragán是對墨西哥古老傳統的讚頌,他從那些處於殖民前時期的視覺和材料敘事中汲取靈感,例如陶瓦就是該品牌2019春夏系列的創意參考來源。

source:Victor Barragán

 

 

超級本土主義

近年來“在地化”持續發酵升溫,許多回鄉者聚集一起,在居住地內投資,與鄰居和周邊環境建立更深層次的聯繫。這些群體從地方行動主義者演變而來,想要將地方資源本土化,形成一個本地人的時代。
觀察1. 社群化的本土經濟
新一代的地方主義並不完全效仿舊有模式。根據Facebook澳洲分部的研究發現,超過40%澳洲人是Facebook網站成員,在2018年的假日季裡,超過12.5萬個本地店鋪都是通過這些社群組織舉辦活動。在印度,有超過8000萬人加入了Facebook社群組織,並通過這些組織來尋找本地購物活動。

觀察2. 知識共用
“知識共用”(Knowledge Commons)也將成為下一個超級本土主義的發展方向。培育當地文化,讓邊緣化的聲音提升到台前,然後由新一代的創意者來頌揚他們的故鄉。
新興的技術如無線網路、場所標位媒體(locative media),讓我們可以用嶄新的方式認識都市環境與文化。
致力於為城市文化生態系統做出貢獻的韓國Urbanplay,透過收集和處理城市內容,為體驗社區設立了新標準。藉由在線服務、多媒體、出版品,讓民眾一同認識在地文化,以新的方式思考城市中的問題,例如該公司出版的雜誌I Know Here,即是從鄰里的身份來企劃,真正貼近當地的生活方式。

source:Urbanplay/Facebook

 

source:Urbanplay/Facebook

 

獲得政府資金挹注的韓國初創企業Don‘t Worry Village(無憂谷),為40歲以下、希望開啟新生活的年青人,提供了一個思考未來、重新出發的理想空間。在六周時間裡,參與者可以全心投入學習、思考創業,遠離塵囂不虞居所,在村莊裡獲悉生活的不同方式。  

 

source:Don‘t Worry Village

 

觀察3. 邊陲地帶的力量
隨著西方國家的經濟和社會動盪愈演愈烈,消費實力逐漸轉移到年輕人口不斷增長的偏遠國家(包括東歐、非洲和中東國家)。在這些地區,由於年輕人口日益增多和權力轉移,樂觀情緒普遍高漲。
例如印度的國內消費目前占GDP的60%,預計到2030年將達到6萬億美元。
而2019年DBS(星展銀行)的一項研究也預測,由於全球投資者的湧入以及中美之間持續的貿易戰,越南的GDP可能會在10年後超過新加坡。

觀察4. 具有正面價值的投資
在共同價值觀的推動下,消費者忠誠度不斷成長,不僅是投資方希望品牌或企業能對社會和環境效益產生正面效益,就連大多數散戶投資者也意識到其價值所在,有55%的投資者預測,到2021年,社會企業相關概念的基金或產品將增加6%至20%。
這是創造新影響力的機會。舉例來說,Raven Indigenous Capital Partners僅對加拿大的本土社會企業進行投資,目的在加速其成功步伐,振興其經濟,並對生態系統產生積極而持久的影響。
澳大利亞的風投基金Giant Leap僅投資社會責任導向的初創公司,其中包括Who Gives a Crap—這個環保廁紙品牌將50%的利潤用於為有需要的人捐建廁所。
洗髮等個人清潔用品品牌Shea Moisture的Community Commerce也將銷售收入的10%用於幫助當地女性開辦的企業。

觀察5. 以尊重的態度回饋社群
沒有人比當地人更瞭解本地社群,Walmart美國前總裁兼首席官Greg Foran說:現在,我們的工作重心是進一步強化我們的社群影響力,轉變社群回饋模式,並且加深我們與本地的關係。Walmart Rise提供美國的每家Walmart超市和分銷中心5,000美元,用於對當地社區有正向影響的活動。
Macy's百貨的Macy's Gives採取的措施是列出當地的合作夥伴及其社群回饋活動,包括企業捐助、志願服務和客戶捐贈。這些慈善活動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當地的員工來選擇的。
Your Cause利用SaaS按需即用軟體科技可以有效支援企業從事慈善,發揮企業社會責任 (CSR),透過即時幫助、主動參與志願者、捐贈資助、全球參與及透明捐款的方式,協助企業或員工選擇他們最感興趣、最想要投入的幫助對象或公益活動,同時通過在地成熟的合作夥伴網絡,提供超本地化的體驗。

source: Your Cause

 

 

推測未來的設計

推測設計(speculative design)是一種新興的設計方法,它運用想像力和講故事的方式來塑造虛構場景,藉此幫助政府、品牌和人們找出問題,構想並選擇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未來藍圖。
隨著創新技術推動著所有行業快速變革,未來企業如何利用推測設計來影響未來策略和行動,分述如下:
觀察1. 科幻小說的想像
風險投資公司Lux Capital的聯合創始人兼執行合夥人Josh Wolfe表示,“曾經存在於想像中的‘科幻小說’,和現實的差距正在縮短。”
在2022年,科幻小說將會成為一種另類的商業實踐和重塑身份的途徑。將推測式未來作為教育消費者的工具,講述科幻小說故事會幫助人們加深對不同文化和未來身份的理解。
例如Nike、波音和Google等全球品牌會定期聘請科幻小說作者一同加入創意發想,從而加速自己的創新進程。
Superflux公司之前在巴塞隆納推出的一項沉浸式體驗“減輕衝擊”(Mitigation of Shock),利用推測設計來想像2050年倫敦人的生活和起居空間,會因為氣候變化進行徹底的調整,未來倫敦的公寓會因此改變設計,以適應極端氣候與糧食短缺等社會問題。

 

source:Superflux

 

以色列設計師Meydan Levy的Neo Fruit系列作品同樣提供了對糧食短缺威脅的推測式性回應。這種由4D列印纖維素製成的人造水果,模仿了水果形狀、口感和營養價值,還對人類的欲望和需求進行了反思。

source:Neo Fruit

 

觀察2. 家族歷史的追尋與再創作
家譜是繼色情之後,在網際網路上搜索量第二大的主題。根據麻省理工學院的數據,以目前的速度推估,在未來兩年將有近1億美國人接受DNA測試,正視自己的血統。而DNA研究代表的是探索自我血緣的概念,也就是重新定義自己的獨特性。
DNA是毋庸置疑的精準科學數據,而家譜學則傾向情感關係和對話,兩者結合可以協助人們能夠建構自己的生活故事。
人們對歷史背後隱藏的無限可能性著迷(包括搜索某些傑出人物的直系後代),因此在尋求個人身份時,家譜成為了現代人關注的話題。
但矛盾的是,在尋求個人與家族的真實過去時,我們也經常發展出一種故事的戲劇形式,以減輕過往歷史的負擔。在紀錄片《神奇男孩》(Wonder Boy)中,以法國奢侈品牌Balmain創意總監Olivier Rousteing為主人翁,身為被白人父母收養的黑人小孩,從小因為性取向受到霸凌…藉著他尋找親生母親的尋根歷程,揭露個人背後隱藏的歷史,坦然接受最真實的自己,最終形成這部超勵志的紀錄片。

source: Alba Films, Balmain

 

當我們描述歷史時,故事的力量已經逐漸影響了記憶本身。記憶是動態的;當它被講述的時候,就發生了變化,並經由故事傳承為當下創造了新的願景,同時成為未來行動的根基。

 

觀察3. 生活記憶的數位形式
2019年,Nam June Paik(白南準,韓裔美國藝術家)於布魯塞爾舉辦的展覽Mémoires Vives,結合記憶與數位藝術。白南準被認為是60年代影像藝術(Video art,指一種依賴於影像媒體的藝術形式)的先驅,他受人類重組記憶啟發,運用當代的數位影像技術,重新將記憶轉化為動態藝術。

source: Liedts-Meesen Foundation

 

在倫敦Pitzhanger畫廊的展覽中,藝術家Es Devlin以一個名為“Memory Palace”(記憶宮殿)的沉浸式裝置,用主觀的視角挑選出改變人類思維的重要歷史時刻,平等的併置於同一空間。在這裡,觀看者沉浸在巨大的時間地圖中,歷史事件交織在一起,藝術家鼓勵我們重寫集體的歷史記憶,希望藉作品引發觀者對於時間和空間的重新想像,以構想美好的未來。

 

source: Es Devlin

 

 

 

 

 

 

 

 

您已經超過非會員的免費瀏覽次數。

本文限制VIP專屬

·簡單填寫email,加入免費會員
·每天一杯咖啡,進階VIP會員